2024年10月30日 浏览量:42
这些难题总是困扰着很多星爸星妈,也使得很多自闭症患儿家长家长不知道是为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那么,自闭症儿童出现情绪问题,总是莫名兴奋,该如何缓解?这些方法赶紧学起来。
自闭症患者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本质上是因为孩子脑部发育不足,所以导致其自我抑制,也就是对于大脑兴奋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当孩子因为某一个兴奋点爆发后,他的兴奋感知通过大脑神经元迅速扩散,当抑制神经管理不住他的兴奋系统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兴奋过度,比如说无缘无故的狂笑、漫无目的的乱跳等。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生理原因。比如身体疾病疼痛,有一些孩子身体不舒服,自己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缓解疼痛,可能就会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
这会让身边的照料者误会他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更严重的会耽误孩子身体病痛的最佳治疗时期。
2、有一部分自闭症的孩子,心情会莫名压抑,需要把情绪发泄出来,把情绪缓解掉,心里就舒服了。
3、社交沟通困难导致他的发脾气。比如孩子会用发脾气的行为吸引周围人的关注,或者用发脾气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4、逃避。当孩子不想配合做某事,不喜欢他面前的某个东西表示拒绝的时候,可能会用发脾气来逃避。
5、当孩子固有的刻板行为或固有的思维被限制或改变时,可能会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
自闭症孩子情绪问题如何解决?
1、要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首先教孩子理解情绪,从会辨别别人的情绪过渡到能识别自己的情绪,再到会运用表情和肢体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闭症孩子的很多社会不适应行为都源于沟通不畅。如果孩子可以通过既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又能让周围的人明白他表达的是什么,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极大地减少孩子情绪波动的可能性。
2、一旦情绪行为发生时,引导孩子将双手放在身体部位上,从头开始到脚部,在每一个部位停留 15 秒钟,指导者可以帮他唱数。
3、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特点之一。当刻板行为被限制,无法继续进行,自闭症患儿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当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不明显时,家长要更加仔细地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
4、针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孩子,这个时候不要一味地压制自己情绪,要提供给他发泄情绪的空间和时间,从孩子的感受为出发点,提供适合他的情绪发泄的支援方式,还可以寻找情绪发泄行为的替代行为,用一种适合孩子自身特点且能被大众接受的发泄情绪方式。
5、家长当发现孩子发脾气行为是为了获得关注时,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彻底的忽视是很有效的方法,当然要特别强调的是,忽视的是他获得关注的这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6、在孩子以发脾气的方式逃避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家长要温柔地坚持原则,让孩子知道发脾气也不会改变指导者的态度。即使发脾气,当下没办法继续进行课题任务,当孩子情况平静下来,课题任务还是要继续出现在他面前的。
如果孩子的其他沟通表达渠道狭窄,同时又抗争不过指导者。这时家长或老师要将我们的治疗方式在尊重他障碍特点的原则上做调整,这样会大大减少触发孩子情绪波动的可能。
如何缓解孩子莫名兴奋的发生?
1、听懂并愿意执行指令
当对于经常莫名兴奋的孩子,我们训练的时候要保证第一点就是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让他能够愿意听别人的指令并能听懂别人的指令。
比如说,当孩子兴奋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表达了安静的“指令”后,孩子的兴奋行为能够明显降低,这样就能增加孩子抑制兴奋的能力。
2、学会“察言观色”
当孩子听指令的能力增加之后,可以逐步让孩子看懂脸色。比如说:孩子在莫名兴奋的时候看见父母或者周边的人不高兴的样子,就会慢慢变得安静。
当然这些能力也是需要干预训练的,而且要结合一些工具。
3、情绪自我管理
当孩子掌握“察言观色”的能力之后,就可以进入自我管理的阶段。当孩子莫名兴奋的时候,他会认识到这种行为会打扰其他人,就会产生自我管理情绪的意识。所以他会手握着自己的手,然后深呼吸让自己的兴奋程度逐渐下降。
通过这样逐步递进的方式,让孩子逐步管理好莫名兴奋的状态。
因为每个孩子的程度不同,干预训练的维度也不一样,所以情绪自我管理的具体方案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干预训练方案。
因此,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不适当的干预方式导致了孩子的情绪问题,这也是在教学过程和居家干预中遇到的比较常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大于课题任务。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能力状况,接受能力等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实践安排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孩子各方面的需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要求。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自闭症孩子的成长步入青春期阶段,青春期躁动产生的情绪波动,比如孩子易怒,经常对人对事感到不耐烦,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干预和支援他们,他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好情绪的调整和控制。
导致自闭症儿童情绪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而且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做好情绪控制,一定要冷静面对、态度平静,不指责不打骂,要在认真观察和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把握好时机,用科学的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方法积极地处理,切忌消极地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