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浏览量:63
电影《出走的决心》正在上映,根据真人事迹改编,讲述一位中度抑郁、焦虑的50多岁女性挣脱家庭的束缚,独自出走自驾游,寻找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图片来源:电影海报,下同,侵删)
电影的原型是河南一位名叫苏敏的女人。2020年,56岁的苏敏独自上路,一辆小轿车,一个人,自驾游遍中国的大江南北。4年以来,她一直在路上,走过几百个城市。她的故事已被亿万人知晓——因为她曾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因离家出走而变得不凡。
演员咏梅,饰演片中母亲李红一角。她终日劳作,为丈夫、为女儿、为孙辈,洗衣做饭抚养孩子。当她有一天终于攒到自己的一部车,学会了开车,她有了离家出走的想法。当她终于能真正走出去,离开绑缚自己半生的家,她也成就了自己,终于可以为自己重活一次。
为原生家庭奉献半生,却备受丈夫指责
影片中,咏梅饰演的角色李红有很多身份标签,是妈妈、妻子、女儿、大姐、姥姥,李红在婚姻中的遭遇令人窒息,但年轻的时候,她与孙大勇(姜武 饰)是自由恋爱,孙大勇曾是李红在爱情中的主动选择。孙大勇并非天生如此糟糕,而是在进入男性主导的婚姻系统后,逐渐显露出控制欲和压迫性。
电影《出走的决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女性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而非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一性别。
影片中,李红为原生家庭、自己的小家、女儿的家庭忙活大半辈子,自己的愿望总是为了照顾家庭而一放再放,即使是这样却始终备受丈夫指责。每一次争吵看起来像蚊子大小的生活琐事,但这些“蚊子”背后潜藏的是李红内心深处长久以来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和深层次的情感创伤的“大象”。
有网友评价,妈妈看完后说:“我觉得她也没有多惨,怎么就抑郁了。”那一刻,突然懂了这部电影需要被拍出来的意义。
而相对咏梅饰演的李红,另一位感同身受的自闭症患儿母亲留言,其实作为一个星妈的人生经历,更是超过影片中这位母亲更多。
母亲为什么会出走?
《出走的决心》将视角聚焦在出走的动机而非过程上,始终向过去探究:为什么她会出走?
影片中的李红有三次“出走的决心”:
第一次是李红35周年同学会,非常想念老同学,决定从待了三十余年的郑州去往成都参加。
第二次决定出走,因为过度劳累以及对孙大勇忍无可忍而崩溃自残,去医院检查出罹患中度抑郁……痛定思痛的李红决心自驾游,实现自己青春岁月时“天南海北,自由自在”的梦想。
但是毫无疑问,她出走都遭遇了丈夫孙大勇跳脚反对。
第三次,是女儿孙晓雪困住了母亲。影片中,李红第三次出走时候因为女儿怀了双胞胎、临近预产期,还是因为不安全感恳求妈妈留下来陪她。李红最后没有任何犹豫,“妈哪也不去”。她再次为女儿留下来。
虽然,她学车、买车,为自驾游之旅做了各种准备,生活也有了一点盼头。但是最终,依然被家庭、被儿女困住。
有评论指出,这一现象揭示了女性同盟在面对结构性压迫时的脆弱性。尽管母女二人在情感上有着深厚的共鸣与支持,但孙晓雪在追求个人职业发展与承担母职之间左右为难,最终决定牺牲母亲的自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牺牲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结构性压迫下的懦弱和无奈,它无情地揭露了女性在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所面临的内嵌的、系统性的不公平。
这就正如自闭症患儿母亲一样,每天都有想要出走的想法,每月都有出走的决心,但是最终困住他们的却依然是割舍不下的孩子。
关于自闭症的电影《第十七次放弃》中,陶虹饰演的单亲自闭症患儿母亲,有过把自闭症儿子丢弃的多次想法,也付诸了实践,可是,最终依然在自责与悔恨中找到了让自己逐渐崩溃,面对的却依然“无动于衷”的儿子。
再度通过影片探讨,“究竟是什么困住了自闭症患儿母亲?什么能够困住一位自闭症患儿母亲?什么样的决心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出走?”似乎又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
“出走的决心”之后如何解救自己?
有一位星儿家长留言:“生一个自闭症孩子,作为妈妈,最痛苦的是没资源、没条件、无人帮衬,孩子他爸一个人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我全职带娃,无法出去上班挣钱,孩子生病时无人搭把手,只能自己硬抗。”
而更痛苦的是,有一部分自闭症家庭,还有一个糟心的爸爸,频繁指责的老人。
面对重重打击之后,爸爸绝情地选择离婚,不管不顾家庭和孩子,这种绝望和看不到头的黑暗,对于自闭症患儿母亲来说,才是最可怕的。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对于集中基本的需求中,安全感、稳定的情感、重视和关注最终都抵不过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的自尊以及独立自主,情绪的压抑,还是会隔断了与重要需求的连接。
这种压抑必然会反过来导致承受更多压力的母亲没有安全感和自尊。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坚定地离开。
那么,对于自闭症患儿母亲来说,真正的出走真的是放弃孩子和一切,自己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其实,绝大部分母亲不是不管不顾自闭症孩子,不管这个家庭,而是能够有勇气走出内心的脆弱和敏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世界,走进相信自己能够带自闭症孩子看到更多希望的大世界。
一小一大看似是一步的跨越,其实能够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出走是一种决心,但是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基本需求。
在每一个母亲情绪起来的时候,或者事后平静下来,可以好好想想这些情绪背后,是哪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容易,有很多限制和障碍导致了母亲萌生想要出走的决心,特别是那些不允许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基本需求的习惯和语言。
大家习以为常,包括电影中的李红自己,因此她不允许自己先考虑考虑自己,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她一直在满足别人的需求,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这和独立自主的需求相冲突,也不被重视和关注,尊重的需求也受到伤害。
那么,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如何重获内心的平衡?如何解放自己封闭的内心,让自己走出来?
首先,可以给自己准备一个情绪急救箱,当触碰到痛点就可以拿出来用。以下是心理治疗师贝尔贝·瓦尔德斯基提出来的几种有效工具:
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的变化,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图积极肯定当前的感觉,不必立刻做出理智的回应并去控制情绪;
不要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
第一次情绪爆发之后,或者是生闷气之后,尝试后退一步,重新思考刚刚发生的事情;
记住引发情绪激动通常是至少两个人的共同作用,不是一个人的责任;
将注意力转向新思维,对抗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联系起来。
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重视作为母亲自己的基本需求,要尝试用新的、适当的方法替代过去自动化的自我保护程序,觉察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哪些观念是自己的,哪些是被硬塞进自己大脑的,我们还可以做下面的这些事情:
1.关注自己的感受,即使那是不愉快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练习,因为人总是想摆脱不愉快的体验,而现在我们却要清醒地去体验它,就相当于以前是有麻药的,现在没有麻药了,感受会更痛苦,但是接纳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2.尊重自己的需求,也尊重TA人的需求。
需求是前进的动力,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这是找到解决方法的基础。
3.轻声或者大声给自己鼓励:比如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我有权这样做。
最后,要告诉所有的母亲,每一个母亲,无论拥有怎样的孩子,都值得为自己活一次。
故事的最后已经五十五岁的李红,最终下定决心并行动,夺回了自己的主体性,给了观众一丝安慰。
然而李红还有千万万万个,希望每一个李红都能够被善待,不管在什么样的年纪,都能确认自己的重要需求,找回自己的主体性。